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依托科技赋能,我市先后与国防科技大学、华为公司合作,引进“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组、华为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一委三院”人才支撑体系,“山西省超级计算中心”落户,以“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为载体,积极推进大数据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生态环保、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依托科技赋能,煤炭产业引入5g 、物联网等新技术,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快,劣质煤分质梯级转化得以推动,打造了鹏飞集团、东义集团等1350座智能化示范矿井。同时加快煤层气开发,推进焦炉煤气制氢、煤焦油、己内酰胺等转型项目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化工生产基地。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2021年以来,聚焦“六新”突破,在创新生态建设、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主体培育、深化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吕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创新生态“新格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进一步夯实吕梁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我市坚持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在已经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1 12”个配套政策的基础上,编制了《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能源革命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出台了《吕梁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了吕梁市重点实验室和众创空间认定通知等政策,并积极推动将创新驱动纳入对各部门、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百分制赋分12分……这些政策、方案和办法的制定出台,为吕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树起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九大产业基地”的总体部署,市科技局打破科技部门内设科室职能限制,设立“九大产业基地 环保”的科技创新十个工作专班,针对性开展调研,制定各产业基地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技术攻关任务,进一步提升创新服务效能。同时,聚焦重点产业,通过采取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调研、让行业主管和基层科技部门向企业广泛征集技术需求等方式,征集重点产业技术需求508项,现已汇编成册,为科学凝练项目,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产业提档升级奠定基础。此外,在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布局方面,改变以往科技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布局科技计划项目的模式,调整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将原来“定时申报、年终申报”改为“常年申报、分批评审”,不断进行科技项目储备。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企业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企业申报项目占比由10%提高到近40%,引进高层次人才数增加近80%,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数增加91%,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增加到400余项,较往年翻了一番,申报项目质量稳步提高。
强化主体培育
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
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于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依托科技,中阳县生产黑木耳的“智慧大棚”会根据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值等数据的变化,实时操作喷水、降温,让“小木耳”成为大产业,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在岚县的山西康农薯业土峪基地,依托科技,通过栽种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研发的脱毒薯苗,把它移栽到无毒无菌的蛭石基质里面,通过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产生优质的马铃薯原原种,产量比原来种薯增加一倍……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
“藏粮于技”关键在人,我市通过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为10个“山区”县选派10个科技特派团共156名科技人才,实现了“山区”县科技人才全覆盖,共举办培训讲座100余期;部署一批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科技计划支持28个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238万元;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支持岚县岚城镇南关村建设160亩高寒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35万元。此外,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本土人才的培养,我市组织了诚信种业有限公司、柳林县达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农业企业参加第2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推荐了20名本土骨干科技创新创业人员参加山西农大统一培训学习。
持续下好创新“先手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市科技局编写了《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方案》,通过摸底调查、以县域为单位包干到人、重点县市一把手挂帅、实地点对点面对面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方式,针对性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宣讲、申报培训、答疑解惑。2021年共组织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户,通过认定38户,通过率由往年的30%-40%大幅提高到去年的82.6%,刷新了历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为实现创新发展积蓄了力量。
一方面,大力支持创新主体科研项目的实施。对2019年度首次和连续三次认定的18户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奖励资金210万元。截至目前,支持山西恒星催化净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首辅创业空间服务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开展“大空速下高效铁基脱硫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重点研发、“柳林清河慧谷众创空间”平台建设等项目160项;支持18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的“水性炭黑生产关键技术及其在功能涂料中的应用开发”“难变形合金管材高效成形工艺与装备开发”等高层次人才项目41项。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精选太原理工大学的专家、教师、科研人员组成13个科技特派员小组共120名专家入驻包括铝镁和特钢新材料、大数据、新型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120家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点对点科技创新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企业技术需求集中大调研,共计调研企业160余家,签约项目15项,合同金额329.3万元;近期待签约项目6项,合同金额达6803.5万元,构建了创新创业“加油站”。
推进平台建设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力度”
2021年8月,在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实验室,研究员正在测试复合耐磨钢管的抗腐蚀性。和普通的复合管不同,原本废弃的钢渣被利用起来做成钢管原料,这项令企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和企业技术员共同解决。
“原来我们产生的钢渣和矿渣,大多被废弃或者制成价值比较低端的一些产品,与北航合作之后,可以很好地把它们利用起来,新研发的离心管耐磨、抗腐蚀,寿命提高将近20倍。”中钢技术实验中心管理员武士通告诉记者。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走向市场,才能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而现实却是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市全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延伸两大基地,出台了《吕梁市深化省校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工作方案》《吕梁市深化省校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27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3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其中,中铝兴华科技-东北大学科研延伸中心荣获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并被授牌;为2019年度首次创建的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实创新奖励资金700万元。
同时,我市厚培创新土壤,紧紧把握省校合作契机,积极开展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面向全国跨区域汇聚配置创新资源和科技力量。全面推进与太原理工的战略合作,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实现了吕梁所有县域企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同起草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提请市政府审议。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就山西省低钠铝基新材料工艺装备应用中试基地建设、抗倒伏抗穗腐病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钙基固废矿化co2制备均一纳米碳酸钙及应用等28个项目展开实质性的合作。
搭建创新平台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市出台了《吕梁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实施创新平台(新建、筹建)等科技计划专项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积极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全年申报22个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省级创新平台,其中,山西省超级计算中心被认定为全省仅有的两家省级高端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大朴e惠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绿色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认定为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硝基肥料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技术创新中心。立项支持19个平台项目,配合中小企业局挂牌18个企业技术中心。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一项项荣誉、一串串数字背后折射着市委、市政府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浸润着我市广大科技战线工作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相信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持续驱动下,定会不断涌起创新浪潮,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破浪前行。(记者 刘丽霞)
吕梁日报
凯发体育官方app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