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浙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我在整理文件的时候,看到一个之前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会上做的ppt,觉得其中的内容对研究生们或许有点帮助,便整理成文章,发布出来。
一、明确读研究生的目的
研究生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培育职业科学家而设立的,也就说是为了培养职业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而设立的。每一位研究生同学在入学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份职业是否符合你。
如果你想成为一位科学家,做一名大学教授,读研究生就非常适合你。如果你仅仅是想获得一个学位,以后从事其他工作,研究生制度不见得是最佳选择。
对于不想成为职业科学家的同学,或者在工作中发现不适合做职业科学家的同学,应该和导师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交流。导师也许会根据你的情况,降低论文的难度,让你顺利毕业(至少我是如此)。
对于坚定选择做职业科学家的同学,或者逐步喜欢上这份工作的同学,也要和导师表明心迹,师生共同选择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朝着做职业科学家的路上迈进。
同时,我认为无论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都应该全心全意做好当前的工作。在研究生期间学到的客观辩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会使你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获益。
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生大概是一生中最后一次长时期集中学习的机会了,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研究生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主要就是英语),要真正做到听说读写都要过关。
科学研究的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一个国际竞争的平台,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看英文文献,用英文发表科研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交流。外语不能过关,犹如一个文盲置身于文明社会,是很难做好科研的。
锻炼听力,我推荐两种方法。一是看原版的电影、电视剧,这会让极大地提升语感;还有一种就是听原文的科学故事。
我做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节目叫做“voice of america”,每个晚上我都会和师弟守在收音机旁听这个广播。现在类似这样的节目应该是非常多了,science的网站几乎每一期,都把一篇论文简化为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一位学生还向我推荐一个ted的app,这个上面的科学英语故事就非常多。
经常听这些节目,听力和口语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不过现在的同学,英语水平都普遍都比我们那个时候要高。我的不少学生,英语说得比我好,这个建议有点杞人忧天吧。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用母语交流和表达,提高自己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我看同学们的论文和报告,感觉有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即文章逻辑性不强和详略不当。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接下来应该是“写庙里有个老和尚”,而有些同学会突然跳到我要去沙滩散步。这类缺乏逻辑性的文章,读起来非常费劲,读者需要从纷乱跳跃的文字中,去梳理作者的中心思想。建议同学们读几本逻辑学的书籍。
详略不当也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很多同学会把一些旁枝末节和所有的发现一股脑地写在一篇文章中,而对整个文章的背景,又缺乏一些必要的交代。这都会严重地削弱文章的表现力。
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文章写得好的人,不见得口头表达就一定好。
学术场景的口头发言,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多数学术报告的时间是15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报告,是一名学者的基本素质。在这15钟的时间里,哪些该讲,哪些要舍弃,要做出取舍。
好的报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提问的时间也就是1、2分钟,提问题需要直奔主题。在准备报告的时候,要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哪些内容会是听众最感兴趣的。
这种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一次一次讲演的锻炼而获得的。同学们要重视每一次组会上的报告,珍惜每一次学术会议上的讲演。
其次是培养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够提出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了解本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熟悉本领域的理论框架和知晓本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培训锻炼这种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是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多参加学术会议,慢慢积累起来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试验技能、数学水平、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言语、熟悉分析软件等。对于分类学、生态学和地质学领域的同学,还需要具备野外工作的能力。
野外工作的能力,不仅包括业务能力,还包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分类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的实验室在野外,如果不能够在野外采集到样品,研究工作就无法开展。野外工作面对的不仅仅是大自然,还有各色人等。保护自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危险,要有能够感知能力。
这些能力都能在科研实践中获得,前提是要投身于这些科研实践,不要怕做实验,不要怕出野外。
三、学会与导师和同行交流
交流既指和导师的交流,也包括和同行的交流。
和导师的交流非常重要。多年带研究生的经验告诉我,但凡是躲着我的学生,一定是有问题的学生。
同学们不要怕和导师打交道,要及时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导师。不要等到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才把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那样的话,推迟答辩可能已经是最轻的后果了。
所以,同学们务必要及时向导师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特别是及时汇报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要学会和导师打交道。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一是在组会上汇报工作进展,二是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哪一种交流方式,都有要在交流前做好准备,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哪些问题是需要导师指导的,哪些问题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克服的。
和导师交流,最好提前预约。切忌在导师情绪不佳,或者在忙于其它事务的时候和他(她)谈论重要的事情。去导师办公室最好带一个笔记本,把导师说的一些重要事情记录下来。
对于双方达成的共识要遵守,既要获得导师的指导,又要有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名研究生,也不能事事依靠导师去解决。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大多数研究组都会利用qq或者是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研究组的工作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导师在工作群中分享的文献以及对文献的点评。
我在研究组工作群中分享的文献和对文献做出的点评,常常得不到同学们的反馈。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看这些文献,是否会阅读我做的点评,这让我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和同行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有一位学生,我让她尝试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但具体如何做我也不会。这位学生通过文献,找到了发明这种方法的原作者,并通过邮件获得了作者的帮助,最后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同行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许多同行也都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不要忘记你的师兄弟也是你的同行,向你的师兄弟学习,是最快获得有效帮助的最佳途径。
四、发现做研究的快乐
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其实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耗时费力还要考验耐心。
8小时内做不好科研,几乎是所有科学家的共识。也就说科学研究会挤占你的大部分业余时间,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皆是如此。
然而,做研究也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又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在我看来,做研究的快乐就来自于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同学们要在研究工作中,去体验和感受这种快乐,要为自己的每一点突破感到高兴,要在每一次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要及时总结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发表文章建立自信心,并收获成就感。
五、培养一种爱好
虽说做研究需要占据8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但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一点业余时间。
我的一位学生,他的爱好是看植物。在许多个周末,他爬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边的山去找植物、看植物。这样的爱好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植物分类学的水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喜欢看植物,有的喜欢打羽毛球,有的喜欢画面,甚至喜欢做饭都是一种很健康的爱好。
有一种爱好,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爱好是研究工作的调味剂,爱好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以上是一个退休导师的絮絮叨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示,请原谅他“好为人师”的毛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425575.html
凯发体育官方app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