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
先后主持了在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和
芜湖长江大桥等桥梁的设计和科研。
他最擅长的是桥梁钢设计,
在开发国产15锰钒钛钢和14锰铌钢等桥梁新钢种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就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秦汉
1925年4月20日,
方秦汉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
经营着一块近20亩的橘园。
方秦汉在家乡泾岸初级小学读完蒙学之后,
因抗战爆发,
家道中落,
父亲有意要他去当学徒,
但大哥方世渊力主让他继续读书,
并自愿负担学费,
方秦汉才得以在黄岩中学念完初中和高中。
1946年,方秦汉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在张维、刘仙洲、张光斗、钱伟长等名师的教育和影响下
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为日后的桥梁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50年,方秦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铁道部工作,
随后便参加了万里长江第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凭借踏实肯干和虚心好学的精神,
方秦汉很快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
50年代方秦汉(坐者)在桥梁测绘现场
自1956年开始,
不到30岁的方秦汉逐渐被委以重任,
独立主持了衡阳湘江桥的修复设计、
贵州乌江桥的设计建造和
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乌江桥是边勘测边设计的,
根据当时的情况,
方秦汉提出了石砌高墩,
钢和钢筋混凝土共同作用的结合梁方案。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设计,
虽然跨度只有44米,
但至今仍是中国铁路结合梁桥跨度之最。
乌江桥
在设计乌江桥时,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
晚上回驻地时他差点掉到乌江湍急的水流里。
几十年后方秦汉回忆这一情形时仍然后怕,
同时也很庆幸地调侃说:
“如果掉下去了,
哪还有机会去建设南京桥、九江桥和芜湖桥啊!”
1958年,年仅33岁的方秦汉,
以其在钢梁设计和试验论证方面的不俗表现,
被破格任命为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
在王序森主持下开展工作。
当时中国并没有自己的桥梁钢,
苏联又停止供应,
造成南京长江大桥短缺桥梁钢2万吨。
那时候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
从别的国家获得桥梁钢已不可能,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研制。
当时周恩来总理下达了一个指示,
要铁道部与冶金部一起联合攻关搞试验。
方秦汉一方面自学钻研钢材资料,
另一方面积极与鞍山制钢厂交流合作。
经过各方面的协调努力,
终于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两万吨名为
16锰低合金钢的新钢种,
其强度比武汉长江大桥用的原苏联3号钢提高了30%,
符合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要求。
此事轰动全国,
被国人称为“争气钢”!
在中国桥梁设计领域
方秦汉有一个\”钢霸\”的雅号,
这一雅号既是对他工作业绩的概括,
也是对他工作态度和性格脾气的褒奖。
平时,方秦汉话语不多,和和气气,
可一旦工作起来,
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在重大技术问题上,
他从来是认理不认人。
在一次次“争吵”中,
完成了一项项气势恢宏的钢梁设计。
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设计是方秦汉事业的巅峰,
争吵也最多。
1989年,某桥梁厂试制出九江长江大桥的第一批钢梁,
方秦汉验收时发现钢梁焊接处加温不到位,
宣布报废重来。
可厂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怎么也不同意。
方秦汉“理论”不成,
拂袖而去,
向铁道部主管部门报告,
桥梁厂只得重制。
后来,该厂生产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强度钢梁。
方秦汉口九江大桥科研成果鉴定会上发言
1990年,在九江桥钢梁设计制造最繁忙的日子里,
一位同行向国务院总理李鹏上书,
对其设计提出质疑。
方秦汉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
专家委员会上进行了一次次长篇答辩。
经反复研究论证,
最终证明方秦汉的设计是可以信赖的。
此次论战便是我国桥梁界赫赫有名的“京都大辩论”。
两年后,九江桥钢梁顺利合龙,
并一举取得12项技术突破。
1992年方秦汉在九江长江大桥工地讨论施工问题
1996年,71岁的方秦汉担任
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及科研负责人。
其实早在九江长江大桥成功建成后,
方秦汉就开始了对芜湖长江大桥桥梁钢的选择。
方秦汉认为15锰钒钛钢的强度高,
性能也较理想,
但焊接性能却不尽如人意,
它怕冷怕热,
对焊接技术要求十分高,质量难以保证。
为此,方秦汉拟推出一个新品种——14锰铌钢,
先由武钢钢研所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研究,
后来又在京杭大运河上建起了一座试验桥。
1995年,14锰铌桥梁钢通过了冶金部的鉴定,
对该钢种的综合性能,
尤其是冲击韧性的大幅度提高及优良的可焊性作了充分的肯定。
当年在讨论芜湖长江大桥钢梁材质时,
曾有人主张进口日本的sm50c钢,
但方秦汉力主采用国产14锰铌钢,
他说现在虽然改革开放了,
可既然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钢,
为什么要用国外的呢?
同时他力劝武钢争取这一机会。
日本人为了拿到这笔订单,
开出了极低的报价。
他们起先报价为每吨600多美金,
后来降至500美金,
甚至低于500美金也行。
面对日方的报价,
武钢方寸不乱,
终于争取到了最后供货权。
后经测算,芜湖长江大桥因采用国产钢,
为国家节约资金1.1亿元。
用国产14锰铌钢建成的芜湖长江大桥,
因与世界桥梁的先进技术接轨,
成为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之后,
新中国桥梁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
2000年9月30日,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001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
2003年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1998年方秦汉在芜湖长江大桥建设工地
生活中的方秦汉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由于常年深入施工现场,
方秦汉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
又十分健谈,
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都愿意与他交朋友。
他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无论多少数据,
他都装在脑子里,
人一问起,
他脱口而出,丝毫不差。
方秦汉的办公室在大桥局勘测设计院6楼,
没有人看到他乘过电梯上下班,
坚持每天步行上楼梯,
这得益于他常年上下钢梁,
也是他独特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设计院分房,
有一些同志争着登记要求分配面积大一些的住房,
方秦汉却将已经分配给自己的住房让了出去,
他说:住房不求大,自己够住就行了。
他先后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
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年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
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和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
2014年10月14日,
方秦汉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
原《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张飙看了方秦汉院士的事迹之后,
为他的科学创造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即兴填词《鹧鸪天》:
一生与桥共沧桑,
桥桥手塑锁大江。
千慧入桥成钢霸,
万情融桥写华章。
秦桥拱,汉桥昂,
今桥等闲万丈长。
方将我魂化桥魂,
心桥如虹飞巨梁。
正是凭借方秦汉院士为主导的一批科技人员的努力,
一座座跨江大桥似根根钢制缰绳
制服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巨龙,
改变了旧中国的铁路公路线“逢江即断”的落后局面,
使中华大地越来越便捷地连通起来。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印刻和网络公开资料改编
凯发体育官方app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